? ? ? 太湖位于長江三角洲的南緣,古稱震澤、具區,又名五湖、笠澤,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,界北緯30°55'40"-31°32'58"和東經119°52'32"-120°36'10"之間,橫跨江、浙兩省,北臨無錫,南瀕湖州,西依宜興,東近蘇州。太湖湖泊面積2427.8平方公里,水域面積為2338.1平方公里,湖岸線全長393.2公里。其西和西南側為丘陵山地,東側以平原及水網為主。太湖地處亞熱帶,氣候溫和濕潤,屬季風氣候。太湖河港縱橫,河口眾多,有主要進出河流50余條。太湖水系呈由西向東泄瀉之勢,平均年出湖徑流量為75億立方米,蓄水量為44億立方米。太湖島嶼眾多,有50多個,其中18個島嶼有人居住。太湖湖水面積2338k㎡,湖面形儀西突的新月,西南部湖岸平滑呈圓弧形,東北部湖岸曲折多湖灣、山甲角。湖泊長68公里,最大寬度56公里。因泥沙淤積和人工圍墾,一些島嶼分別與東、西庭山連體,近岸的則與湖岸相連成半島,現尚存大小島嶼48座,以西洞庭山面積最大,為75k㎡。
上游水系。太湖上游集水面積1.9萬平方公里,古有苕溪、荊溪兩大水系匯水入湖,至今變化不大。苕溪水系源于浙江省天目山地,以東、西苕溪為大。荊溪水系源于宜溧山地和茅山東麓,可分為南溪水系、洮滆湖水系、江南運河水系,向東注入太湖。各水系間有南北向調度河道。江蘇省境內湖西地區在江南運河以北截水入江后,入湖水系流域面積為6081k㎡。
南溪水系的主要河道有胥河(原稱胥溪河)、南河、南溪河。胥河西通固城湖,連接太湖水系與水陽江水系,明代建有東壩、下壩將其堵斷,下壩以東經定埠于河心鄉王家渡入溧陽縣接南河,全長30公里。南河舊稱胥溪,民國期間又稱宜溧運河,建國后稱南河,西起淳溧交界至宜溧交界渡濟橋,全長45.5公里,沿線匯梅渚河、大溪河、溧戴河(俗稱戴埠河)等。南溪河從宜溧交界渡濟橋經徐舍入西氿,過宜興縣城入東氿,于大浦注入太湖,全長42公里,先后有厔溪河、桃溪河、中河、蠡河等匯入。建國后,在大溪河、戴埠河、厔溪河上游興建4座大、中型水庫。大溪河上承大溪水庫(庫容1.71億立方米)、前宋水庫(庫容1596萬立方米)。戴埠河上承沙河水庫(庫容1.09億立方米)。厔溪河上承橫山水庫(庫容1.02億立方米)。
洮滆湖水系位于江南運河與南河、南溪河之間,西承茅山東麓來水,經洮湖、滆湖調蓄后東注太湖。洮湖又名長蕩湖,跨金壇、溧陽兩縣,面積90平方公里,湖容積1億立方米。滆湖跨武進、宜興兩縣,面積164k㎡,湖容積2.1億立方米。洮湖西部入湖河道,主要有通濟河、北河。出洮湖有湟里河、北干河、中干河東流入滆湖。另有夏溪河、扁擔河,從西北側流入滆湖。出滆湖有太滆運河、漕橋河、殷村港、湛瀆港等注入太湖。
各水系之間的南北向分洪、引江、通航調度河道,江南運河與南河、南溪河之間有丹金溧漕河、趙村河、孟津河、武宜漕河等。洮滆湖與江南運河之間有新鶴溪河、錫溧漕河等。
下游水系。太湖是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,為江蘇省最大湖泊,古稱震澤,又名笠澤。湖區南緣位于江浙兩省的分界線上,湖泊面積2338k㎡,一般湖底高程1.10米左右。多年平均水位3米左右,湖容積48.7億立方米。在水位4米時,湖容積73億立方米。在水位4.5米時,湖容積85.25億立方米。太湖古有進出河道260多條,西北方向有荊溪百瀆,西南方向有苕溪七十四,均為入湖瀆;東南方向有震澤七十二港有進有出;東面有吳江十八港,為出湖港浦。由于多年淤積和人工改道,濱湖河港已不到200條。沿湖在東晉建有荻塘,唐宋建有吳江塘路等河湖分隔工程。1958年興建了部分太湖環湖大堤,1977年進行續建太湖大堤(又稱太湖控制線)。太湖環湖岸線全長410公里,其中江蘇境內岸線長350公里,扣除山丘地區,環湖大堤長243公里,分湖東大堤和湖西大堤。湖西大堤,自無錫縣直湖港向西,沿湖至浙江省吳興縣東西苕溪出,長58公里;湖東大堤,自無錫縣梁溪向東,沿湖經胥向南,穿太浦河過江浙省界至吳興,長185公里。
太湖下游的入江入海通道,古有吳淞江、東江、婁江,統稱太湖三江,分別向東、南、北三面排水。8世紀前后,東江、婁江相繼湮滅。從11世紀開始,吳淞江也很快淤淺縮狹。上游來水匯入太湖以后,經湖東洼地彌漫盈溢分流各港浦注入長江。明永樂元年(1403年),在上??h東開范家浜,上接黃浦江,下通長江。不到半個世紀,黃浦江沖成深廣大河,成為太湖下游排水的主要出路,吳淞江淤塞為黃浦江支流。1958年,開挖太浦河,上接太湖,下接黃浦江。黃浦江在米市渡以上有三支,北為斜塘、泖河、攔路港,與淀山湖相通;中為園泄涇,上接俞匯塘;南為泖港,承杭嘉湖來水。米市渡以下至吳淞,長113公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