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 ? ? ?中國溝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運河。又名陡河、興安運河。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。秦統一六國后,向嶺南用兵,秦始皇二十八年(公元前219),派監郡御史祿鑿靈渠運糧。它溝通了湘江和漓江,由于歷代不斷增修改進,技術逐步完善,作用日益增大,是2000余年來嶺南(今廣東廣西)與中原地區的主要交通線路,直至粵漢鐵路和湘桂鐵路通車。靈渠渠首處用攔河壩壅高湘江水位,將其一股(今稱南渠)通過穿越分水嶺的人工渠道引入漓江上源支流,并對天然河道進行擴挖和整治后,入漓江;將另一股(今稱北渠)另開新渠屈曲于湘江右岸再入湘江。用攔河大小天平(用條石砌的溢流壩、鏵嘴(導水分水堤)、湘江故道和泄水天平,綜合地實現了分水、引水和泄洪等項功能。渠道由人工渠、開挖天然溪流的半人工渠道和整治后的天然河流組成,南渠長33km,北渠長3.5km。以彎道減緩坡度;以陡門和堰壩節制用水,增加通航水深;以側向溢流堰分泄洪水,保障安全。唐代已建有陡門18座,宋代發展到36座,元明清三代多次維修完善,保證了靈渠航運長期不衰,對廣東廣西地區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有重大影響。1936年和1941年,粵漢鐵路和湘桂鐵路相繼通車,靈渠的航運逐漸停止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對靈渠全面整修,基本保留了傳統工程面貌,使其成為灌溉、城市供水和風景游覽綜合利用的水利工程,已無通航效益,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。